最新动态

中心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活动 -> 最新动态 -> 正文

最新动态

专家学者齐聚文华学院 共议“戏码头”与戏曲文化品牌

发布日期:2024-11-11   发布人:   访问次数:

(通讯员王芳、邓俊)秋高气爽,枫林初红。11月9日,武汉“戏码头”与戏曲文化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文华学院举行,湖北省文联、作协、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武汉艺术创作研究中心长期从事湖北地方戏曲创作、评论与研究的十几位专家受邀与会。此次研讨会由文华学院主办,文华学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品牌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提供学术指导。校党委书记郑畅出席并致辞。省文联文艺创作部副主任李宗荟代表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讲话。中文系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文系副主任李海音主持。

郑畅指出,武汉“戏码头”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荆楚文明和长江文明的重要内涵,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探讨武汉“戏码头”及武汉戏曲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郑畅结合文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肯定了两大省级学术中心承担振兴武汉“戏码头”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指出这是文华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体现,期望该研究能为武汉“戏码头”振兴贡献学术智慧,也推动文华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

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蔡家园结合他曾经在省文联文学艺术院的相关工作经验,对近年来湖北省在戏曲工作方面的努力和收获进行了简单介绍。他认为文华学院本次研讨会策划得非常好,体现出开门做研究的优良作风。对文华学院戏码头的课题研究工作,他认为应建立长期工作规划,重视高校活态传承并充分借力。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伟明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武汉戏码头研究的关键词和主要特点,她认为戏码头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多样性、平民性,而建设戏码头文化品牌最核心的内容是“戏”,没有戏,品牌建设就是空的。同时她强调除了要有好戏,还要有懂戏的观众。要使“戏码头”成为富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其途径是提升武汉戏码头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中国戏曲的聚集地和辐射地。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黄蓓多年执笔《湖北艺术发展报告》,对湖北戏曲建设与发展的情况比较熟悉。她认为当前戏曲发展的核心内驱力是剧目建设,她从武汉戏码头曾经的辉煌历史来反思现在的戏曲建设工作,指出当今时代戏码头需要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人才和领军人物,反思了现在的戏曲建设工作中对创新的内涵认识不足、戏曲进校园实践有偏误等问题,并强调了戏曲建设的重点在于其不可替代性。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邓斯博从受众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推动观众关注戏码头并为戏曲消费买单的问题。她指出好戏会受到年轻观众喜欢,戏曲应从创新内容、结合新鲜元素、走新颖路线、多媒体应用等角度创作优质作品。邓斯博提出戏曲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学界的力量,一方面需要学界做文献文本的搜集整理,为创作提供质料;另一方面,学界需要打造专业戏评人,从商业形态角度构建具有学术水平的网红队伍为武汉戏码头站台。

其他与会专家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刘慰东认为在武汉戏码头振兴背景下,更需要突出本地剧种的文化属性和气质。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叶萍对戏迷文化、戏曲城市地标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了意见。武汉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编剧魏林着重分享了百戏工程建设,这一工程用各种方式记录下来老名家及专家的相关资料和濒危戏曲内容,使一些濒临失传的剧目得到保留。省博物馆张翔馆员指出博物馆参与到戏曲文化品牌建设中来的方式包括恢复汉剧展以及继续进行戏剧方面的收藏。《江花》主编周璐认为戏剧创作需要文学性,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借鉴到戏剧中来,同时剧作家、剧评家需要努力做好戏曲欣赏的引导和普及工作。文华学院副教授王芳汇报了她对当代艺术家王荔在汉剧艺术表演、传承方面进行个案研究的情况。

文华学院中文系主任、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主任谭邦和教授对研讨会做了总结。他认为武汉“戏码头”振兴策略的研究是一个不会宣布结束的系统工程,追求的是武汉“戏码头”的持续繁荣,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并总结了戏曲传承振兴的三种形态,即传统剧目博物馆式的活态传承、古代题材剧作的现代思维、现代题材剧作的戏曲演绎。

据悉,文华学院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近年获批省级课题“振兴武汉戏码头策略研究”项目。武汉“戏码头”与戏曲文化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是该校推进项目研究工作的重要举措。